《党的好战士:张富清》读后感配资操盘十大技巧
淄川区委编办 张晶
今天,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籍是《党的好战士:张富清》。当我得知本次读书分享活动,脑海中便浮现这本书,回家后再次翻阅时,书页间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仿佛在向我发问:究竟怎样的生命,才能在时光长河中沉淀出永恒的光芒?
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18年的那个寒冬。在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档案室里,一份泛黄的报功书让工作人员屏住了呼吸——三次一等功、一次特等功、两次"战斗英雄"称号。这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,是一位95岁老人尘封64年的赤子之心。他就是张富清,一位用生命诠释"把勋章压进箱底,把人民扛在肩头"的共产党员。
1948年的壶梯山战役,24岁的张富清作为突击队员,顶着机枪扫射炸毁敌人两座碉堡;永丰城攻坚战,他带着满身血迹在城墙下挖出地道,背着炸药包完成爆破。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,被他轻描淡写地称为"完成党交给的任务"。当西北野战军的军功章在胸前闪耀时,这个年轻人却选择将荣誉深藏,像一粒种子般扎根在鄂西大山深处。
转业后的三十载春秋,张富清辗转于来凤县最艰苦的岗位。在三胡区担任副区长时,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河清淤修渠;在卯洞公社驻点期间,他拄着木棍走遍每个村寨,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凿出公路。当子女问起腿上的伤痕,他只说是"劳动时不小心磕碰的"。这位住着斑驳老屋、用着搪瓷缸的老人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贫困山区建起电站、学校、医院,却始终把自己当作"服务人民的工具"。
展开剩余49%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,20世纪60年代初,国家十分困难,开始精简人员。当时,张富清正担任三胡区领导,而妻子孙玉兰也在三胡供销社上班。张富清带头把妻子“精简”了,失去“铁饭碗”。为了贴补家用,妻子孙玉兰当保姆、养猪崽、捡柴火、学缝纫、打零工……把能想到的活几乎都干了个遍。在这位老人眼里,精简人员就从身边开始做起,他一生有四个子女,没有一个在他曾经任职的组织中工作,坚决不给儿女开后门。这让我想起他泛黄的笔记本上抄录的话:“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、加强党性修养、加强品格陶冶,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干事,清清白白为官,始终做到对党忠诚、个人干净、敢于担当。”这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他身为共产党员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我曾经觉得,英雄是活在书本上、活在记忆里的,现在我认识到,英雄就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。不求显赫、不为功名,踏踏实实把每一项工作、每一次任务做好,这是老党员张富清给我的启示。相比于革命前辈,今天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,更要不遗余力地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,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。当我们为岗位调整辗转反侧时,可曾想过张富清那句"党的干部,哪里需要就去哪里"?当我们计较个人得失时,可曾忆起老人用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包裹着的赤诚?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,张富清像一面明镜,照见我们灵魂深处的尘埃,更映照出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海拔。
让我们在这面镜子面前理仪容、正衣冠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在功利面前做隐者,在工作中做勇者,在利益面前做智者,把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洪流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!
发布于:北京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