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俄罗斯帮助中国推广其制造业产能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,尤其是在北约峰会期间,这一话题成为了国际议论的热点。俄罗斯曾宣称浙江股票配资平台,中国每月能生产高达50万架FPV无人机,甚至在战时能够达到70万架的生产规模。这一言论一经发布,迅速在欧美地区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值得注意的是,根据君明的查证,目前并没有任何权威机构确认欧美国家的FPV无人机生产能力。虽然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,美国在战时FPV无人机的月产量可能达到200万架,年产量可达3000万架,但没有确凿证据支持这一说法,大家只能各抒己见。
实际上,FPV无人机看似简单,但要实现如此高效的生产,要求极高的工业制造能力。俄罗斯此番表态,实际上是在为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做宣传,意图向西方展示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制造优势。然而,在中国网友眼中,这种言论似乎有些不屑一顾。对于西方来说,50万架的月产量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天方夜谭,但对中国而言,这完全是小菜一碟。
展开剩余74%俄罗斯之所以提出如此庞大的产量预测,来源于其对5813名受伤士兵的调查,结果显示,75.5%的伤员是因为FPV无人机的偷袭而受伤。此外,乌克兰也曾表示,前线士兵认为FPV无人机构成了最大的威胁,伤亡大多是由其引发的。据估算,3至7架FPV无人机就能摧毁一辆坦克,而如果每10架FPV无人机能够消灭1名士兵,那么每月50万架的生产量,至少能消灭5万名士兵。一年下来,能消灭60万,三年则可达180万。
这一分析充分展现了FPV无人机的强大杀伤力。由此可见,俄罗斯不仅对中国无人机产能表示钦佩,甚至可以说,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造能力也是羡慕不已。实际上,如果是中国月产50万架FPV无人机的年产量,欧美国家可能都会感到满足。而俄罗斯得出这一数据,显然是基于与北约三年多博弈的经验,充分考虑到中国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。
针对乌克兰军方曾成功使用无人机偷袭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情况,中航工业也做出了回应。中航工业表示,关于FPV无人机的生产能力问题,实际上并不复杂,且中国在这一领域并不缺乏生产能力。毕竟,FPV无人机所需的原材料几乎全是民用级别,且价格低廉。对于中国来说,限制产能的并非生产能力,而是需求和订单。如果有足够的市场需求,中国的月产量完全可以远超50万架,甚至上不封顶,突破亿级产量也不在话下。
比如,中国汽车的年产量已达到3000万辆,而这还远未接近产能上限。现有的汽车生产线,仅仅是采用了最低成本的运作模式,每天工作8小时,工人只上白班。如果这些生产线进行三班倒,24小时不停运转,年产量就有可能突破1亿辆,相当于每天生产30万辆。再拿手机生产来说,去年的产量高达16.7亿部,几乎是全球最多的产量,这还不是产能的上限。
至于FPV无人机的生产,其实远没有汽车和手机那么复杂,甚至如果能获得足够的零部件并具备一定技术,自己也能手工组装一台。而全球范围内,能够独立生产汽车和手机的人则少之又少。这两者的生产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技术和工艺。
然而,俄罗斯提出月产50万架FPV无人机,战时产量达到70万架的说法,的确让人觉得有些夸大其词。毕竟,如果是像翼龙、彩虹、双尾蝎这样的高端军用无人机,月产50万架确实难以想象。但FPV无人机的月产50万架,显然显得有些不以为然。这或许是因为外界对中国工业能力的认知还局限于某些成见,他们难以想象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突破产能极限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工业产能和订单是密切相关的,只要市场需求足够,产能完全可以迅速扩大。即便俄罗斯宣称中国能够月产50万架FPV无人机,且在战时能增至70万架,这一数字的背后,或许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制造业潜力的依据。在许多工业领域,生产量的限制往往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,而非生产能力。
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,中国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。当时,口罩的生产需求急剧增加,虽然中国的口罩产能已经相当强大,仍因材料短缺而受到限制。然而,在短短几个月内,国内企业通过跨界转产,迅速提升了口罩的生产能力,最终在全球疫情初期阶段,产能飙升,满足了庞大的国内外需求。
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国在面对紧急需求时,能够迅速提高产能,打破原材料和设备的瓶颈。2020年,中国成功向全球出口了2240亿只口罩,而这并非中国口罩产业的上限,而是订单限制了产量。由此可见,只有足够的订单,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几乎没有上限的。
回到FPV无人机的讨论浙江股票配资平台,实际上,中国已经拥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,所有的零部件和生产设备都是国产化的,技术和知识产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如果全球市场需求足够,中国的无人机产能将是无限的,完全能够按需生产。俄罗斯的这一预测,或许只是过于保守了,甚至可能反映了对中国工业制造能力的低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